導讀
水煎包是我國特色的傳統風味小吃,它的歷史悠久,現在已經有500年的歷史在在華北和中原地區頗為流行。水煎包的口感很脆但是不會硬,吃起來很香而不膩,味道十分不錯。
“水煎包”是山東省利津縣的特產水煎包始于清代,揚名于民國年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出期,在濱蒲利海陽沾諸縣,提起地方名吃,人們總是說“利津煎包,蒲臺面條,濱縣名吃鍋子餅”。
水煎包,是齊魯名吃,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利津縣古稱“鳳凰城”,現主要以博興縣喬莊鎮蔡寨村出名,多分布于博興縣東北部鄉鎮利津,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人杰地靈,物產豐饒,農桑發達,文化繁榮明。
1、地域不同。生煎包是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水煎包,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屬魯菜菜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東京汴梁(古都開封);
2、口感不同。生煎的皮大,餡也大,還包進了滾燙的鮮湯。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湯不漏;不會吃或心急的人,一口咬下去,很容易被“生煎”里的湯燙著。
3、餡料不同。水煎包(牛肉粉條,豬肉韭菜,韭菜雞蛋,韭菜豆干,韭菜蝦皮粉條,包菜,蘿卜等)。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姜、五香粉、香油、細鹽調制,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內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后澆香油,翻一遍出鍋即成。
生煎包(豬肉三鮮,豬肉,豬肉蝦仁,牛肉),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后,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4、外觀不同。生煎的尺寸應該比乒乓球稍大,但比山東水煎包小很多。這是江南人細致的表現。生煎的外觀與餃子和包子都不同,但更類似于包子。與水煎包的外觀一樣,生煎的形狀也有助于把鍋排滿。這同樣是出于節省熱能的考慮。
①將面粉與酵面兌好加入溫水和成面團,再堿水揉勻稍餳上案,揪成40個小塊,逐個搟成小圓片。
②把肉剁碎,放入醬油、精鹽煨起,再將切碎的姜、蔥與調料面一起放入肉里拌好,然后再放上剁碎,壓出水分的白菜及香油,拌勻成餡。
③用皮包上餡成大圓餃子,俗稱扁食,似相公帽擺放在刷勻油的深底的鏊子上(專用鏊子),擺滿為止,淋入食油50克,蓋上蓋煎5分鐘,再倒入800克白面湯清水內兌入少許面粉攪成面湯,再蓋住煎燜使之變成蒸氣傳熱燜熟,再淋入50克食油,再蓋住燜煎5分鐘。底部呈焦黃色時,用鏟將四周與鏊底分離,大翻鏊,離火即成。底色金黃,焦脆,餡濃香可口,色香味俱佳。食用時用小鏟鏟人盤內即可。
水煎包是用發面做的,所以口感又脆又軟,很是好吃。
水煎包用料特別簡單,下面我說的量是二人的量,小麥中筋面粉300克,溫水160克左右,酵母2-3克,食用堿2克左右,然后餡料就是自己想吃的了,有肉餡,素餡。素餡我們這邊一般都說韭菜雞蛋的,其他素餡還沒試過。
水煎包調面糊水只要將半碗清水、一勺面粉、一勺淀粉攪拌均勻即可。將面糊水倒入水煎包燜制后,包子底部會出現一層鍋巴,口感酥脆、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水煎包是中國特色傳統風味小吃,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起源于東京汴梁城(古都開封),在華北和中原地區頗為流行。
1、做水煎包是一定要在鍋底倒點油,先把煎包下面煎一下,這樣才可以使底部焦黃,吃起來酥脆
2、水煎包煎好之后然后放入水淀粉,水淀粉沒過煎包的一半,蓋上蓋子燜8分鐘,一定要用中小火,大火容易焦糊。
1個水煎包(50.0克)含有熱量147大卡,需要健美操43.9分鐘消耗完。每100克該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19.18克;脂肪20.14克;蛋白質8.96克。
這樣來看水煎包的熱量還是比較高的,所以不要吃太多哦。
相關文章更多
在煎水煎包的時候面粉水的比例是要兌好的除此之外就是要注意火候了,這個水煎包要怎么煎才會脆而且還不會糊呢?為什么水煎包煎出來的面皮會出現發硬的情況呢!
在制作水煎包時要是想讓包子變脆的話還是要放面粉水的,但是有人說用淀粉水效果更好一些,到底是放面粉水好還是淀粉水好?水煎包的面粉水要怎么調好?
水煎包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小吃,不管是用來墊肚子還是當早餐都是可以的,這個水煎包是屬于哪個地方的特產?水煎包是不是碳水的一種?
水煎包的熱量是每一百克含有將近300卡路里的熱量,雖然它的名字的水煎包,但畢竟在做的過程中還是用到了很多油,所以想要減肥的話盡量少吃吧。
在做水煎包的時候,是要用發面的,在和面的時候要用酵母發酵一會,這樣做出來的包子才更好吃,想要自己在家做水煎包的朋友要記住哦。
水煎包和生煎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美食,首先從名字上面就能感覺到兩種食物的做法是有區別的,水煎一般要先蒸一下,而生煎則是直接放入鍋里煎。
水煎包是在河南和山東比較有名的一種美食,水煎包在煎的過程中還有煮的步驟,水煎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另外,水煎包在做的時候要先用小火煎哦。
相關文章
專題分類
網站簡介|網絡營銷|法律聲明|友情鏈接|聯系我們|意見反饋
Copyright ? 2012 - 2015 5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號健康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15005143號-3
提示: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本網站敬告網民:身體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所有文章來自互聯網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