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二月二又被稱為龍抬頭,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二月二的時候人們有理發的習慣,這樣可以給人們帶來好運,那在二月二的時候還有其它的什么習俗嗎?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二月二!
不是法定假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 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漢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人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1、蔥餅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餅叫“龍鱗餅”,而呂梁地區這天吃煎餅或蔥油烙餅,稱為“揭龍皮”。太原地區這天除吃烙餅外,還有吃水餃,叫做“吃龍耳”,也有人用餅卷上合菜吃,意謂合龍頭。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謂之“啃龍骨”。
2、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3、驢打滾
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4、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5、春餅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于清代,餅內卷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
6、炒豆子
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7、撐腰糕
江浙滬地區在二月二這天保留著吃“撐腰糕”的習俗,有把腰撐住的寓意,意思是吃了糕,當年里就不會腰酸背痛了。
8、芥菜飯
二月二這天有吃芥菜飯的習俗。當地方言里有一句合轍押韻的俗語,意思是這天吃了芥菜飯,一年都不會得皮膚病,這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芥菜里富含的維生素和葉綠素有益于皮膚。
9、面條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相傳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一種非常時尚的點心。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10、面旗子
農歷二月二,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傳統習俗。所謂面旗子,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長、寬3-2厘米。將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熱炒制就成炒面旗。
11、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12、炒面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鄉一帶,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到了中午開飯的時間,家家戶戶都吃炒面條。炒面條是將面條扯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與肉絲、油豆腐絲、春筍絲、青菜等混合在一起炒。因炒熟的面條外形像蟲,寓意大家合力把蟲炒熟并全吃掉了。
13.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看地方的講究。2022年農歷二月初二有的地方是有吃餃子的風俗。二月二這天老百姓吃的東西都要加一個龍字,比如面條是龍須,餃子是龍耳,炸糕是龍膽,除了這些“龍身上的吃食”,日常吃的食物也要叫一個好彩頭,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財等等。餃子有的形就像是元寶,有的形就像是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所以整個正月里,理發店門可羅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這天,來理發的人就絡繹不絕。對這一天來理發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理發本身,而是討個吉利:大家都來剃龍頭。舊時民間還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還有的地方,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又稱青龍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相傳是軒轅皇帝出生的日子。
二月二,是一個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日子。吃面條稱“挑龍頭”,吃油炸糕稱“吃龍膽”,吃煎餅稱“揭龍皮”,吃麻花稱“啃龍骨”,已示吉慶。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娘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里得住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娘家。
二月二,也是一個祈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占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踏青節。白居易曾經在詩里寫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是一個適合踏青的好時節。
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一般在驚蟄之后,萬物復蘇,百蟲活動,人們期盼龍驅除消滅害蟲,保持余量充足。
二月二,剃龍頭。二月二這一天剪頭,意味著剪出新氣象,剔除舊東西,帶來好運。
二月二,在龍頭節當天舉行慶祝儀式。風俗上到了龍頭節就會舉行慶祝儀式,有舞龍表演,祈求風調雨順。
二月二,在龍頭節撒草木灰。風俗上在龍頭節當天會取一些草木灰撒在門前、墻角、井邊等地方,這種做法由來已久。
二月二,在龍頭節吃豬頭肉。風俗里面都有和吃食相關的內容,在龍頭節這天一般要吃豬頭肉。
二月二,龍頭節去土地廟燒香。風俗上在龍頭節這天去土地廟燒香、放鞭炮,寓意吉祥。
二月二,吃抄豆。“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
二月二,家家接女兒。在這一天,媽媽一大早起床就會忙著摘菜,調餡,包餃子,好招待回娘家的女兒。
相關文章更多
?二月二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人們都會非常重視的。既然是傳統節日,那么二月二是不是法定假日呢?二月二一定要吃面條嗎?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在這一天人們往往會遵照習俗,以此希望可以有個好兆頭。那么二月二是不是要吃餃子呢?二月二吃餃子有什么寓意呢?
?二月二指的是農歷二月二,在這一天是有著很多習俗的,那么二月二到底是什么傳統節日呢?二月二是不是要剪頭發呢?
二月二龍抬頭剃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之一,剃頭可以給大家帶來好運,不過剃頭的習俗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壞,一起來看看。
二月二龍抬頭不僅僅只有需要理頭發的習俗,同時還有飲食上的習俗,那么在你們那里是吃什么食物呢?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在中國的大多數地區都十分的流行,很多人都只聽說著要剪頭發就去了,但是卻不知道剪頭發是為什么,一起來看看原因與寓意吧!
二月二這一天相傳龍會抬頭,預示著之后雨水會增多,會迎來一個豐收之年,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一起來看看這些民俗是什么吧!
熱門排行
相關文章
專題分類
網站簡介|網絡營銷|法律聲明|友情鏈接|聯系我們|意見反饋
Copyright ? 2012 - 2015 5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號健康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15005143號-3
提示: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本網站敬告網民:身體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所有文章來自互聯網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