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5 08:49:58 編輯:本站整理 483
寶寶成長的階段,需要我們時刻關注著。那么,怎樣判斷寶寶是否患有羅圈腿呢?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細心地觀察,在寶寶會行走以后,確定寶寶下肢各個關節(髖、膝、踝)活動正常的前提下,讓孩子平躺在床上,下肢伸直靠攏,仔細觀察。如果孩子表現為“O”形腿,則觀察雙膝關節間的距離;如果孩子表現為“X”形腿,則觀察雙踝間的距離。這個間距沒有絕對的標準,它是隨著孩子的不同年齡而改變的,其距離應該越小越好。作為醫生來講,他們真正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大腿與小腿的夾角。所以,如果你認為孩子膝蓋或腳踝的間距很大,如內翻超過15度,就必須帶著寶寶找醫生檢查,進行確定。這樣家長也好及時地發現并進行干預。
判斷寶寶是否羅圈腿,有個簡單的辦法:讓寶寶仰臥,用雙手輕輕拉直寶寶雙腿,向中間靠攏。正常情況下,寶寶兩腿靠攏時,雙側膝關節、踝關節是并攏的。如有間隙,就應注意。當間隙超過10厘米時,一般都要接受治療。 不過,6個月以內的寶寶,如果兩下肢的脛骨(即膝關節以下的長骨)朝外側彎曲,則為正常生理現象,一般6個月到1歲時,就會逐漸變直。而2歲的寶寶,有輕度膝外翻或膝內翻是正常的,大多能在生長過程自行糾正,無須擔心。
1.嚴重危害身材
如果孩子得了羅圈腿,雙腿膝關節的內側就幾乎承受了整個身體的壓力,進而致使身體的承重線發生偏移,向內移動。無論是行走還是站立,主要是腿部外側肌肉用力,而內側肌肉很少用上力。時間久了造成孩子外側肌肉比內側肌肉發達,兩腿之間的間隙也會越來越大,外側的輪廓就會向外移腿看起來更粗。
2.危害關節健康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身體的重量是由各個關節平均分攤的。但是如果得了羅圈腿,膝關節會向里側翻轉,致使里側的關節承受了較多的壓力。因為承受了較多的壓力且受到的摩擦力太大,內側的軟骨比較容易損傷,從而出現骨性關節炎。等到孩子老了容易得關節痛,影響正常行走。
3.增加心理壓力
羅圈腿不僅會影響美觀,危害健康,而且會因此給人們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傷害,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1、量身高
方法:家里常用軟尺測量。軟尺宜用布質的,不宜用伸縮性較大的純塑料尺。3歲以下采用臥位測量。將寶寶脫去鞋襪,面部向上,兩耳在同一水平上。家長位于寶寶右側,左手握住兩膝,由另一家長從頭頂量至足底。
正常:嬰兒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厘米,前半年每月增長2.5厘米,后半年每月增長1.2厘米,第二年增長10厘米,以后每年增長5厘米。
異常:如果身高低于正常同性別同年齡3個百分位數或兩個標準差,那么可能患了侏儒癥或呆小癥等。
2、測體重
方法:在測量前,寶寶應先排出大小便,然后脫去鞋襪、帽子和衣褲,僅穿短衫褲。嬰兒應臥于秤盤中,較大的小兒可蹲在秤臺中央測重,測量時要注意保暖。
正常:出生時平均3千克,前半年每月增長0.6千克,后半年每月增長0.5千克,以后每年增長2千克。
異常:超過10%為體重偏重,超過20%為肥胖癥,低于5%為營養不良。
3、測前囟
方法:測前囟斜徑(兩側囟門對邊中點連線)。在前囟后有較小后囟,用手輕壓可估計大小。
正常:初生時為2~2.5厘米,至12~18個月時閉合。后囟門在2~4個月閉合。
異常:若囟門過大或過晚閉合可能有腦積水。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