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7-27 11:16:25 編輯:本站整理 56815
寶寶的生理抵抗力低所以難免出現問題,積食發燒也是寶寶常見的問題之一,但是很多加長們都分不清楚積食發燒和感冒發燒的區別,下面我們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吧!
后期查閱資料得知:中醫里胃主收納,脾主運化,由于家長喂養過量,孩子的胃吸收,但脾來不及將胃中的食物運化吸收排除,使食物停留在此,損傷脾胃造成腸胃疾病。嚴重時發熱,長期喂養不當就會造成疳積,也就是西醫的營養不良。
睡眠中身子不停翻轉,喜歡趴著睡,大便干結或酸臭,口氣重、右側臉發紅,手心熱,嘴唇紅。這時候就要控制其飲食,不要讓孩子吃多,及早處理不會引起發熱。
下午和晚上溫度會上升,舌苔白厚或黃厚,舌尖及兩側發深紅,手腳心熱,手心熱于手背,肚子熱,大便干臭或便秘,晚上睡覺易煩躁,如果純粹食積發燒會有汗,如果無汗的話說明食積的同時是伴有外感風寒的。因為食物的消化是需要體內的氣血,而積食很容易消耗體內的氣血,體內氣血都被消耗了,衛氣就會虛弱,衛氣虛弱了自然就抵抗不住外來寒氣的入侵,所以會容易引發外感風寒。外感風寒時手背熱于手心。如果手心熱手背也熱說明既有外感也有積食。
按摩方法:
1、揉中脘
中脘穴在胸劍結合部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家長用手指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呈順時針按揉,稱為揉中脘。揉中脘大約3~5分鐘。接著再用兩個手掌疊放在一起放在中脘穴上,自中脘下直推到肚臍,稱為推中脘。推中脘大約100次。每天兩到三次。
2、揉板門
用拇指按揉板門稱為揉板門,順時針、逆時針都可以。從腕橫紋推向拇指根稱為橫紋推向板門(片行穴胃穴),可以止吐。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