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0:32:48 編輯:5號網-qiwen 0
校園霸凌一直都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多多少少的遇到過一些的,那么遇到校園霸凌應該怎么辦好?最近有位13歲女孩被校園霸凌,警方稱施暴者都已經找到了,看看是怎么回事?
幾名未成年女孩,圍著一名女孩狂扇耳光,腳踹將其“推入”水溝中,還要求被打女孩下跪說“對不起”……近日,海南省臨高縣發生一起性質十分惡劣的霸凌事件,引發社會各界關注。3月23日,記者就此事采訪了受害者親屬及有關部門,發現此事仍有諸多“謎團”亟待解開。
這起霸凌事件來自一段網傳視頻。視頻中,一群女孩手腳并用,把一名女孩按在地上拳打腳踢,將其一腳踢下水溝后,又拉上來,揪著被打女孩頭發進行毆打。其間,被打女孩不斷哭泣并求饒,但仍被施暴者使用異物插入眼角,被逼迫下跪道歉并舉起手機錄制視頻。
據了解,視頻中被毆打的學生叫小朱(化名),今年13歲,目前就讀于海南臨高思源實驗學校7年級。視頻的拍攝者和施暴者中,有的是小朱的同學。
“都怪我,是我的錯,是我的錯!”3月23日,當記者聯系上小朱的父親朱某(化名)時,對方不斷自怨。朱某說,由于自己和妻子都是殘疾人,女兒雖然打小就很乖巧聽話,但是內心里一直很自卑,“可能正是因為我沒什么能力,家里比較窮,孩子才會被別人欺負,現在我的心真的很難受。”
朱某稱,他也是看到網上流傳的視頻后,才知道女兒被霸凌。在他的反復詢問下,女兒才懦懦地說,事發時間在3月13日下午,當天,她被一群女生尾隨出校并限制人身自由,以“看她不順眼”為由,對其進行了多次毆打。“那些人(施暴者)帶她到臨高縣加來鎮的多個地方,關了5天,不給她吃的,只給一點水喝。期間,有7到8個人毆打她,打到她蒙,打到她怕, 記不清細節。”
朱某告訴記者,女兒遭到霸凌后,除了臉部大面積淤青紅腫、眼眶發紫外,還伴有耳朵腰部裂開等癥狀,一直喊四肢骨頭疼痛。“更讓我害怕的是,孩子的眼角被異物扎到,雙眼被重力捶打,目前看東西都是模糊的。”
朱某說,這并不是女兒第一次被霸凌,在此之前,她就曾被打過。“我女兒告訴我,在這件事之前,那些人(施暴者)就找她要過零花錢,她也給了。那些人威脅她,不準告訴家里人,她怯弱老實,就沒有跟我們說。”話語間,朱某很是自責,認為是自己沒有觀察到女兒學習和生活上的細微變化,才導致了這件事情的發生。
“現在家里已經沒錢負擔醫院高昂的治療費用,只能靠親朋好友的幫助。”朱某說。平日里,他靠拉三輪車為生,妻子在學校門口推車擺攤賣零食,兩夫妻“既沒文化又沒錢,不知該如何幫女兒維護合法權益”。3月19日,女兒被送進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治療,檢查后發現存在左耳鼓膜可見穿孔等癥狀。此外,女兒的眼角因有異物插入,造成視力下降,恐怕以后都難以恢復。
朱某稱,女兒在被非法拘禁5天后,偷偷跑了出來并回到家中,他們也于3月18日下午報了警,希望警方盡快調查清楚此事,施暴者和家屬登門道歉,主動承擔女兒的高昂治療費用。
臨高縣加來派出所的一名民警說,此事正在調查,涉及案情內容暫不便透露。
3月23日晚,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臨高縣公安局獲悉,所有施暴者都已找到,均為未成年人,目前,案件還在調查處理中。
校園欺凌的最好解決方法是報警或者是向學校反映情況。找法網提醒,遇到校園欺凌應該沉著冷靜,可以向學校反映情況,也可以報警處理。
1、告訴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沉著冷靜。采取迂回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
2、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
4、順從對方的話去說,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
5、教育孩子上下學盡可能結伴而行。
6、給孩子的穿戴用品盡量低調,不要過于招搖。
7、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
8、上下學、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
9、學校定期開展心理、思想道德課程教育;適當組織同學間的協作活動,加強團隊互助意識。
1、語言欺凌
取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散布關于他人的謠言,威脅、恐嚇、嘲諷。
2、肢體欺凌
打罵、體罰、推搡、控制被欺凌者。
3、網絡欺凌
在網絡上散布個人隱私、圖像,甚至是虛假的謠言等來使被欺凌者在線上和線下遭到騷擾和侮辱。
4、社交欺凌
被忽視、孤立,聯合其他同學不和被欺凌者玩。
5、財物欺凌
搶、威脅,以收保護費的名義向被欺凌者索要財物。
6、性欺凌
透過語言、肢體等對被欺凌者的性別特征、性別特質、性傾向等進行攻擊或威脅,猥褻、強奸等。
一、遭遇過情感忽視
喜歡霸凌的人、校園霸凌者通常都遭遇過情感忽視,情感忽視指的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與足夠的關注,由此導致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臨床心理學家JoniceWebb博士根據自己二十多年的經驗提出了“童年期情感忽視”這一概念,他認為: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那么就會去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產生負面影響。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說:“凡是被壓抑的,都可能以更丑陋的形式展現出來。”換句話說,當孩子從小就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那么隨著他的煩惱逐漸增多,就可能用錯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欺凌他人、霸凌他人,形成了霸凌的習慣。
另外遭遇過情感忽視的孩子會習慣性地貶低、否定自己,比如與父母分離后沒有獲得父母的安撫,于是孩子會產生“被拋棄”的創傷體驗,這對孩子來說是重大的打擊。
從而孩子會變成“弱勢群體”,當某一天他們想要變得更強大時,就可能用欺凌他人、霸凌他人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強勢。
二、過分追求“地位”
芬蘭心理學教授薩爾米瓦利認為,孩子如果過分追求“地位”,就容易導致霸凌行為的出現。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來說,想要贏得他人的關注和尊重是很正常的,這符合每個人的心理需求。
但是如果孩子對地位、尊重產生了錯誤的認知,比如認為“只有打壓、欺凌別人才能讓別人尊重我”,那么就會促進孩子的暴力行為,使之成為校園中的霸凌者。
薩爾米瓦利在研究中發現,校園霸凌者的心理通常有以下幾種特征:認為自己是天生的支配者;認為自己處在整個群體的支配地位;相信群體中的其他人渴望被自己支配。
所以在校園霸凌者的內心,“受他人尊重”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他們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看法,也在意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迫切地渴望被周圍人關注、尊重,并想要支配整個群體。
這種心理按說是很普遍的、很平常的,但是如果對“被他人尊重”的認知是扭曲的,那么可能就會做出欺凌他人、霸凌他人的行為,成為校園霸凌者。
除了上述兩種心理因素之外,校園霸凌者還可能受到父母的影響,比如父母在家庭中是控制型、強勢型的家長,那么孩子就會不經意間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習慣用暴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