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15 13:44:56 編輯:本站整理 372
當我們動完手術后,除了關心疾病、傷口是否痊愈外,還得多加留意開腸剖肚后,留在肚中潛藏的不定時炸彈─沾黏。那么什么是手術沾黏?手術沾黏有什么危害?
沾黏是指開刀后,體內的傷口在癒合過程中,可能會有滲出液或血液,一旦傷口與腹壁或是其他器官相碰,就容易黏在一起,組織與組織間就會形成薄厚不等的疤痕組織。
所有的手術都可能形成沾黏,心臟手術也可能出現,甚至體內的發炎,如骨盆、卵巢發炎都有機會在體內發生沾黏。
其中以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發生的機率較高,有34.6%患者手術后有沾黏癥狀。不同手術沾黏的機率不同,若開的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沾黏的比例甚至高達八成。
1、個人體質:有些個人體質容易發生沾黏,但手術前難以預知。但特別是有蟹足腫體質的人,可預期術后沾黏機率高。
2、術中處置:醫生技術與手術方式將會影響傷口大小、出血量、縫合精細程度……,傷口愈小,沾黏的比例也就愈小。
3、疾病種類:婦科疾病中,特別是子宮內膜異位癥、輸卵管膿瘍、骨盆腔化膿等本身發炎得厲害的疾病,或是形狀較不平整的病灶,如癌癥或子宮肌瘤,開刀起來就比其他手術容易沾黏。
依沾黏發生的部位,將來可能產生的不適也不盡相同。若是沾黏到腸子,就可能在未來發生慢性疼痛、腹脹、便秘、腸阻塞等癥狀;若是黏到輸卵管,可能造成不孕;沾黏到膀胱,可能會出現頻尿甚至性生活疼痛。
將沾黏譬喻為不定時炸彈有其道理,雖然大多數的患者在手術后多少發生了沾黏,卻不一定會出現不適的癥狀。有些人剛開刀完不久就沾黏得厲害需要再次進手術房,但也可能在許多年后癥狀才逐漸出現。
動過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的患者,在10年后因手術后的沾黏而再次住院的比例為5.7%,有3.8%的患者再次手術,并有34.6%的病患曾有過因沾黏引起的癥狀。
過去許多接受婦科手術或是經歷多次剖腹產的婦女,大約在五、六十歲開始出現慢性疼痛、便秘、腹脹……,原因在于年紀大了,腸子開始蠕動緩慢,沾黏的部位逐漸對腸道造成負擔,因此出現了癥狀。
粗估在門診間因便秘、脹氣、消化不良就診的民眾中,大約就有三~四成是曾經動過腹腔、骨盆腔手術的病患。
若真的出現了腸沾黏的不適,內科醫師主要會針對癥狀治療。因為通常造成不舒服的主因在于腸胃蠕動功能不良,所以醫生會以藥物幫忙消脹氣、軟便。
但是藥物治療并不能百分百解決腸沾黏的癥狀,因為沾黏已在體內造成結構的變化,沾黏嚴重的患者可能會不斷復發,少部份的患者還會發生腸阻塞,甚至腸子壞死。
這時就需要用腹腔鏡或開腹手術,將沾黏撥開,但這只能短暫解決問題,因為有這樣的體質還是有可能再發生沾黏。
手術后的生活,飲食與運動非常重要,要減少攝取會產氣的食物,如豆制品、奶制品、高油脂、碳酸飲料等等;
平時可吃些益生菌,減少腸胃產氣,一定要運動,不管是快走、慢跑、有氧舞蹈……,都可以在運動的過程中幫助腸胃活動。
坊間流傳按摩可以幫助減少沾黏,被醫師認為無效。但一般民眾平時可用手在肚子上順時針轉,可以幫助腸胃蠕動。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