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15:21:42 編輯:5號網-qiwen 0
感覺青團和艾糍這兩種食物都差不多的,那它們之間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區別呢?為什么現在吃青團就只有在清明節的時候才會有呢?
青團是用漿麥草或艾草做的,而艾糍就只是用艾草做的。青團是江南一帶清明、寒食必備的食品,過去用于祭祖,現在多為應節食品、時令嘗鮮,最常見的是豆沙餡。艾糍又名糍粑,艾米果、清明果等,客家人尤愛吃艾糍。
青團是只有清明時候吃。第一是為了紀念義和團運動 傳說在清朝末年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陳太平被清兵追殺,為了避開追兵,當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進了糯米粉里面,追兵吃了之后覺得十分的香甜就放松了警惕,為了多一樣求生機能,李秀成下令讓太平軍都學會了做青團。
1、禁火的舊制
清明節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舊制。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即在清明節期間不能生火,這個時候只能提前準備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團)就是其中一種很受歡迎的食物。
2、象征希望和生命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寒食節的主要是家家禁煙吃冷食,在古時候這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象征著新希望、新生命。另外,清明節吃寒食還有一種“感恩”意味,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3、文化的傳承
現在青團可能作為掃墓祭祀的功能漸漸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一種小吃。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無疾而終,很多地方都沒有在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了。不過,文化傳承還是一直提倡吃青團。清明節吃寒食也是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將“吃”上升為“文化”,也能夠更好的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流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1、用水不對
因為每個人的做法不一樣,所以做出來的青團也不一樣,各種參差不齊。有做得好,自然也就會有做得差的,而做得好的青團,吃起來是軟軟的,并且帶著艾草的清香味的,同時看起來就十分有食欲,圓滾滾的,非常可愛。
而做得不好的,首先不說味道,只是看造型就差強人意了,做出來的不僅皮都裂開了,同時還十分的粘手,吃起來體驗感非常差。
而之所以會遇到剛才說到的問題,多數都是因為很多人在做的時候放錯了水,所以才會出現皮開裂,并且粘手,而且吃起來也不正宗。在做青團的時候,在進行到揉面環節的時候,直接用煮艾草的水,并且加上艾草泥一起揉就行了。
2、面團沒做好
面團的干濕程度以不開裂為佳,水分過多,蒸熟的青團容易變形,所以液體具體的量要根據面粉的吸水性酌情調整。
3、食材比例不對
準備澄粉和開水,混合后拌勻。澄粉和開水的作用就是讓面團有粘性,這樣揉出來的面團不容易開裂,而且蒸好的面團會比較透亮。蒸好后可以趁熱乎,給青團表面刷一層食用油,因為一次吃不完,刷一層油是方便存放,不至于以后表皮開裂。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