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1-07 14:16:13 編輯:5號網-lkn 422
冬季是不少疾病的高發季節!如:面癱,中風等。那么不少人擔心,立冬節氣該,如何防心腦血管病呢?關于,立冬節氣如何防心腦血管病?立冬節氣謹防三種病。5號網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
專家們建議,首先要注意保暖。寒冷刺激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按時服藥、加強檢查、注意飲食、加強鍛煉、保持樂觀情緒等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心腦血管患者天冷時不要去晨練,因為冷空氣的刺激會誘發心絞痛發作,最好在上午10時以后再出去鍛煉。鍛煉中不要選擇跑步、跳繩、打球等激烈運動項目。其次,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減少被傳染的概率。第三,高血壓患者不可根據一兩次自測的血壓結果,隨便換藥或改變用藥劑量。要知道,由于測血壓時間與服藥時間關系密切,一兩次結果并不能真正反映血壓狀況。所以,高血壓病人一定要定期復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降壓藥物的調整。最后,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時要隨身攜帶急救藥物,當出現呼吸困難、肢體麻木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或撥打120,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發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壓,一遇上寒冷天氣,身體就適應不了,血壓便隨之增高,就有發生中風的危險。因此,需要及早預防,切勿掉以輕心。預防要做好幾件事:一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氣的變化,注意添衣保暖勿受涼;二要適當補充營養,增強體質;三要做好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醫囑服藥,不可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發病。當人體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縮,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誘發心絞痛,若措施不力,會發生心肌梗塞死亡,這不是沒有先例的,不可不防。除了重視防寒保暖外,室內溫度適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過久,并注意防風保暖,避免風寒交襲。平時可遵醫服用降脂、溶栓、擴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藥物,以免突發意外。
老人冬季感冒,說起來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療不及時,就容易誘發多種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據報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達36%。故在寒冬季節,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耐寒鍛煉,調理好飲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臉,熱水洗腳,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發生。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是進補的好時機。立冬進補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不可“盲目”進補。立冬至冬至,飲食該以清淡為主,少食煎炒,多進果蔬,力戒溫燥、辛辣刺激之物。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是增加熱量,可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為此,需要攝入足夠的富含糖和脂肪的食品如糧食、食油以及其它富含脂肪的副食品。此外,也要經常吃肉、魚、蛋之類,大豆及豆制品,以及維持正常生理需要的蛋白質。
冬天的寒冷使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所以要注意選食富含鉀、鈣等無機鹽元素和維生素C、B1、B2、B6、A、煙酸等食品,以保證人體對這些營養素的需要。應特別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可多食蘿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及柑橘、蘋果、香蕉等水果,同時增加動物肝、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的需要。另外,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一般每日補水量不應少于2000至3000毫升。
每年的秋冬季節交替之際往往會呈現氣候干燥、天氣變化頻繁等特點,也是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的高發期。每年立冬后,受冷空氣影響,患感冒、痛風、胃病的病人都有所增加。提醒,進入立冬以后,應該早睡晚起,讓睡眠的時間長一點,促進體力的恢復。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以后再起床活動。運動前要做準備活動,運動量逐漸增加,避免在嚴寒中鍛煉。中老年人冬季鍛煉若安排不當,容易引起感冒。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多做運動,多曬太陽。
冬季鍛煉還要注意掌握“度”,不能透支體能。可根據自身狀況,有選擇地做一些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習劍等適宜冬季鍛煉的項目。臨睡前如果堅持用熱水洗腳,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堅持每天清早或傍晚用冷水浴鼻,能減少患感冒的幾率。關節疼痛的患者要注意保暖,適當休息與運動相配合。常年有胃病的朋友,應戒煙、酒,減少食用辛辣食品。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