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1-08 10:49:19 編輯:5號網-lkn 1211
過年過節我們中國人都有走親戚的習俗!那么不少人困惑,過年為什么要走親戚呢?關于,春節為什么要走親戚?過年為什么要走親戚?5號網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
走親戚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春節走親戚、回娘家,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繼到正月十六,這期間幾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著,在香味中浴著,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
過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門,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說法;如今是正月初二趁著年味正濃時,就拉開了走親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從這種演變上看,生活節奏在加快、婦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作為一種漢族民俗文化,走親戚不能不帶禮物,禮品各個時期各有特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帶饅頭、包子、糕點、肉類、雞蛋、燒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頭、白糖、柿餅、燒餅、蛋糕、美酒、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魚肉、奶粉等也開始盛行;二十一世紀,多是水果、奶、茶、等;雅一點的,還有鮮花、書籍、音樂唱片等。
過年走親戚既可以增進感情,又可以拿壓錢!人們過年,過的是農歷年。農民一年到頭辛苦繁忙,只有在過年時有空閑時間,加上過去交通和信息很為不便,親戚朋友也無暇往來,因此過年時間成了老百姓調劑休息和走門串戶的最佳時間,借此“走親戚”的機會,一方面促進親戚朋友間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持了相互間來往成禮的傳統。
走親戚的大體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大年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大年初二,女婿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大年初三開始之后才開始走其他的一些親戚。
過年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繼到正月十六,這期間幾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著,在香味中浴著,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過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門,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說法;如今是正月初二趁著年味正濃時,膠東人就拉開了走親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從這種演變上看,生活節奏在加快、婦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走親戚有時候會送一點點心,然后自己在加個禮物盒子,除了農村上歲數的人還沿用老輩子那種細篾笸籮外,中青年人都時興攜帶一種提籃子,上檔次的有的用一種木質點心盒子。現如今,人們走親戚干脆不用攜帶這些自家的工具了,到超市選購好禮物以后,服務員用塑料袋就把禮物給包裝好了。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