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22 09:48:12 編輯:5號網-lkn 538
倒春寒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不然是很容易導致風寒感冒的。不少人困惑,倒春寒如何養生呢?關于,倒春寒如何養生?倒春寒養生需注意五點。5號網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
1、腳底保暖,增強生理期抵抗力:
你是否春天一到就想早早穿上漂亮的單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但中醫認為人的腳底不能受涼,因為腳底脂肪少,而且許多穴位與人的內臟相對應,腳部受涼就會引起許多臟腑不適。倒春寒時,記得在家時或沐浴后不要穿涼拖哦,特別是生理期期間要各位注意保暖,盡量到晚春時節再換上單鞋,平時要注意腳底鍛煉。
2、每天清晨含一片姜:
古人說:早上吃姜,勝過參湯。中醫認為,清晨含姜,既可以活血、驅散體內外的寒氣,又能殺菌防病,增強抵抗力。
注意:口含姜片最好用自制生姜片。
3、每天3次開窗通風:
雖然天氣轉暖了,但倒春寒還是會讓不少人為了暖和而把門窗關得緊緊的,不注意換氣,這樣特別容易滋生細菌、病菌,白天應該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保持清新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
4、乍暖還寒,“春捂”不能太過分:
中醫提倡“春捂秋凍”,不要因為天氣轉暖就馬上脫掉冬服。因為冬天人們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功能與冬季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狀態,隨便減少衣服會破壞這種平衡。一旦氣溫下降身體的抵抗力就下降,會引發各種疾病。
5、晚睡早起,流感遠離我:
倒春寒這種冷暖空氣相互交換的天氣變化,導致氣溫多次降落、回升,有利于各種細菌、病菌的繁殖,而且春天風多且大,人體吸入細菌、病菌的幾率也增大了。因此,春天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因為人的休息和睡眠會直接影響抵抗力水平。
但并不是睡眠越多越好,一般以7.5~8.5個小時為宜。而且春季提倡晚睡早起,養生要順天然,春天白天變長,夜晚變短,人的睡眠時間也要隨之變化才能養陽氣。注意哦,這里的“晚”是指晚上10點半左右入睡,“早”是指早上6點左右起床。
1、春捂“捂”到恰好:
雨水節氣是最容易出現“倒春寒”的節氣,因為這個時期的降雨會引起氣溫的驟然下降,尤其對老年人和小孩的身體健康威脅較大,如老年人的血壓會明顯升高,容易誘發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則容易因氣溫的改變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感冒和發燒。
預防“倒春寒”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處,否則反而不利健康。專家介紹,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時節氣溫如果升幅不大就盡量少脫衣。比如日最高氣溫超過22℃的時候,不要急著只穿單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著,以防捂過頭使人上火、血壓升高。一般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空氣即將到來,就提前一兩天先增添衣物捂起來。具體的春捂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薄矫},減少感冒幾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此外,老百姓們有句保健俗語叫“寒從腳下起”,腳下神經末梢豐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體真正地暖和起來。
2、雨水節氣注意調養脾胃:
雨水時節,養生應該著重強調“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據養生專家介紹,五行學說中對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解釋是: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因此“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說由于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都是肝木克脾土。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3、老年體弱者不宜用冷水:
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盡管養生道上有種說法,稱常年用冷水洗臉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若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很容易侵入關節,加之沒有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在頭上就容易出現疼痛等癥狀。
另外,在春季時期,濕冷猶存,洗頭后應該及時用風筒吹干。否則,水濕留于發際再變涼,很容易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尤其是洗完頭就趕著出去,毛發未干又被冷風吹過,很容易出現“偏頭風”的癥狀。
4、日常出行做到順應自然:
雨水過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順應自然,早睡早起。隨著氣溫回升,人們應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會消耗津液、損傷陽氣、易受風寒。同時由于氣候仍然干燥,運動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萬木吐翠的春天,也是是采納自然陽氣養肝的好時機,各人應根據自身體質狀況,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清晨、傍晚及節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徑,舞拳弄劍于河畔林間,或去郊外踏青問柳,游山戲水,賞花行歌,登高望遠,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無形之中增強了心身健康。
5、雨水節氣推拿按摩三穴位:
(1)揉“足三里”養脾胃:
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調虛、養脾胃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強壯身心的大穴。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能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F代醫學認為,按足三里對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可提高機體防御疾病的能力。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按壓時拇指指面著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邊按邊揉,其余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持續數秒后,漸漸放松,如此反復操作數次。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15分鐘即可
(2)推搓兩肋疏肝氣:
年初工作比較繁忙,對于壓力較大的工薪階層而言,難免會有肝氣郁結的時候。怎么辦呢?試試疏肝的運動——推搓兩肋法。即雙手按腋下,順肋骨間隙推搓至胸前兩手接觸時返回,來回推搓30次。以雙肋部位有溫熱感為佳。
(3)暖暖腰部活腎臟: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相應,到了雨水的節氣,也應該注重腎水(中醫認為腎主水)的調養。只有活動的“水”,才更有利于健康。怎么通過運動來健腎呢?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要護腎千萬別忘了護腰。大家有空的時候,先將兩手對搓至手心熱后,分別放在腰部兩側,手掌貼著皮膚,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溫熱感為止,每次約200下左右。呼氣時,加做縮肛運動,吸氣時放松,反復進行30次左右,都能起到健腎的效果。
原則1、穿衣下厚上薄”:
在乍暖還寒的三月,應當注重對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腳的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原則2、把握好時機捂”好寶寶:
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是春捂最佳時機,許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媽媽在冷空氣來臨的前一兩天就要適當給寶寶增添衣物了。當晝夜溫差大于8℃時就需要捂一捂了。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但是,在氣溫回升后不能立即脫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而免疫力弱的小寶寶,最好捂14天以上,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
原則3、根據氣溫高低及時加減衣服:
當晝夜溫差大于8℃時就需要捂”,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隨著氣溫的回升,不能減衣太快,待氣溫持續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應持續14天為妥當,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原則4、三暖二涼”很重要:
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于孩子體內陽氣生發,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
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給孩子戴個棉肚兜,既能維護孩子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癥狀。
三是腳暖: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又遠離心臟,血液循環較差。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雙腳受寒后,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腳的保暖,孩子的小腳暖和了,才能保證一身溫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涼是指頭部和心胸要涼: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如果頭部捂的過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所以,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孩子神清氣爽。心胸涼,是指給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于厚重臃腫,以免胸部受壓,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