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0 11:06:44 編輯:5號網-zhaowei 3188
入伏后天氣炎熱,人也容易口干舌燥,因此,很多人喜歡吃冰淇淋、冰鎮飲料等涼性的食物。但是養生專家認為入伏不宜吃涼的。那么,入伏為什么不能吃涼的?入伏吃涼的會怎么樣?
營養專家劉納介紹,傳統中醫認為春夏要養陽,要生發、發散,而寒涼食物有收縮作用,尤其是對腸胃和鄰近的心臟和動脈有刺激,導致痙攣。所以,吃涼食不符合季節養生。傳統中醫還認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機會就是三伏天,所以說這個時候肯定是不能吃涼,否則就容易讓更多寒氣進入,原有的寒氣又排不出來。
營養專家介紹,入伏不吃涼,這在今年的季節養生尤為關注。這實際上是要建立一個好的飲食習慣,提醒人們吃東西不能過涼,好好呵護脾胃。即便過了伏天,也不能貪涼,否則仍然還會存在傷及脾胃、氣血的問題。只是在三伏天這一個月不吃涼,就希望療病,這是不可能的,準確地說,這是不科學的。
伏天的傳統是發汗,認為可以排毒。在徐州地區有一個伏羊節,到三伏天的時候,大家就都吃羊肉,實際上,這就是讓大家圍桌吃熱的過程、出汗的過程,就是往外排毒的過程,排出廢棄物和寒氣的概念。
入伏不吃涼,能夠讓人更有效發汗、排泄,不把汗毛孔縮下來,往內斂,這是一件好事。
這個涼的概念應該準確地講,一個是氣溫的涼,二是食物的涼,這涼一種是放在冰箱里面的冷食,另一種是食物性味性的涼,如綠豆、藕。
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p>
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后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