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20 15:41:07 編輯:本站整理 3875
鯇魚,是廣東等地人對一種魚的俗稱,但是對于外地人卻不知其指的什么魚。那么,鯇魚是怎樣來的?
鯇魚即草魚。
草魚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草魚屬。草魚的俗稱有:鯇、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東北)、混子、黑青魚等。英文名:Grasscarp。棲息于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
草魚幼魚期則食幼蟲,藻類等,草魚也吃一些葷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生殖季節親魚有溯游習性。已移殖到亞、歐、美、非各洲的許多國家。因其生長迅速,飼料來源廣,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鯇魚也像鯉魚一樣在溫度不穩定的回暖春季里發情繁殖(陸生水生動物基本如此),只是鯇魚必須在富含氧且無污染的湍急水域,才能誘導雌雄魚的性腺發育。而鯇魚(鯇)在普通的魚塘和網箱里,性腺是永遠不會發育的,也包括白鰱、花鰱(鳙)、青魚(黑鯇)。
現在育苗繁殖站,對鯇魚等雌雄親魚均采取營造人工富氧流動水體來飼養,促進性腺(卵巢和精囊)的發育,在春季回暖時期待雌雄魚的性腺都基本發育成熟后(用手稍壓迫雌魚隆起的腹部可見泄殖孔有魚卵排出),采取提前一周至半月給雌魚腦部注射催產素的方式,促進雌魚的魚卵全面成熟和排卵(雄魚會受雌魚的性信息影響而同步發情)。
當在流動的水體里發現雌雄親魚有發情追尾行為后,立即投入大量經高溫滅菌后的棕絲或干草,經雌雄魚互相配合的排卵和射精,大量的受精卵便可粘附在棕絲或草上。
將排盡了魚卵和精液的親魚抓出產卵池……立即排干已經成腥味濃烈被精和卵液體污染的池水,經孔雀石綠或高猛酸鉀溶液消毒受精卵后,立即換上同溫的潔凈孵化水……保持20或22度最佳孵化溫度、增加人工光照、水體增氧,只需3-4天魚苗就可破殼而出了。
——養魚戶買來的鯇魚苗,就是這樣人工繁殖的(撈捕大江大河里野生的鯇魚苗極為有限,根本滿足不了巨大養殖業的需求)。
晉朝郭璞在《爾雅注》中寫道,“鯇,今魚,似鱒而大” 。到了十世紀的晚唐,已有記錄珠江三角洲以西的西江下游地區養殖鯇魚。 而明朝的《本草綱目》有更為詳細的介紹,“時珍曰∶鯇又音混,郭璞作。其性舒緩,故曰鯇,曰閩畜魚者,以草飼之焉。”“藏器曰∶鯇生江湖中,似鯉。”“其形長身圓,肉濃而松,狀類青魚。有青鯇、白鯇二色。白者味勝,商人多之。”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