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10 10:22:01 編輯:5號網-lkn 311
鼻咽癌是指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那么鼻咽癌的治療方法是什么?鼻咽癌可以用什么藥物治療?
根治性放療的適應證全身狀況中等以上者;顱底無明顯骨質破壞者;CT或MRI示鼻咽旁無或僅有輕、中度浸潤者;頸淋巴結最大直徑小于8cm,活動,尚未達鎖骨上窩者;無遠處器官轉移者。
姑息性放療的適應證腫瘤KSP分級60分以上;頭痛劇烈,鼻咽有中量以上出血者;有單個性遠處轉移者或頸淋巴結轉移大于10cm。經姑息放射后如一般情況有改善,癥狀消失,遠處轉移灶能控制者,可改為根治性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禁忌證腫瘤KSP分級60分以下;廣泛遠處轉移者;合并急性感染病者;放射性腦脊髓損傷者。
再放療原則放射治療后復發再放療原則,具有下述情況者不宜再放射治療:同一靶區包括鼻咽及頸部靶區放療后復發時間未滿一;放射治療后出現放射性腦病或放射性脊髓病;鼻咽部靶區總療程不宜超過三個療程,頸部靶區不宜超過兩個療程。
因鼻咽癌原發灶位置深在,周圍有重疊的骨質包圍,故應選擇穿透力強,皮膚量低,吸收少的高能放射源如60鈷或直線加速器的高能X線。這兩種設備中,又以加速器為優,因其產生的半影甚小,深部劑量較高而且均勻,周圍正常組織受損小,療效較佳。對于外照射后的殘存腫瘤,可以用X線體腔管或后裝腔內作補充治療。
可采用連續法或分段法進行雖兩種方法的遠期療效近似,但前者總的時間較短,而放療后反應較重;后者總的放療時間較長,但放療后反應較輕。
每個病例的照射野都需要將鼻咽部及其鄰近竇腔、間隙、顱底以及頸部包括在內。但是各照射野之間勿使劑量重疊或遺漏。原則上各部位同時開始照射,但患者如有嚴重頭痛、鼻出血等,可以先用小野進行照射以減輕癥狀,然后按全面的布野照射。
全身反應包括乏力、頭暈、胃納減退、惡心、嘔吐、口中無味或變味、失眠或嗜睡等。
主要用于中、晚期病例。放療后未能控制及復發者,所以是一種輔助性或姑息性的治療。常用的給藥方式有三種:
全身化療可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常用藥物有氮芥、環磷酰胺、5-氟尿嘧啶、博來霉素、塞替派等。可單獨用一種藥物或聯合用藥。
半身化療是壓迫腹主動脈,暫時阻斷下半身血液循環,從上肢靜脈快速注射氮芥的療法,氮芥注入體內2~3分鐘后便產生效應,15分鐘后藥力可減少一半,這樣既可以提高上半身藥物濃度,又可以保護下半身骨髓造血功能。
半身化療的禁忌證: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年老、體弱、肥胖者;上腔靜脈受壓者;肝硬化、肝腫大者;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白細胞計數低于3×109/L者。
動脈插管化療可增加鼻咽部藥物濃度,減少全身副作用。采用顳淺動脈或面動脈逆行插管,注入抗癌藥物。對于早期(I、II期)包括有單個較小的頸深上組淋巴結轉移病例,晚期有腦神經受累的病例,或者放療后鼻咽部局部殘存或復發病例,均有一定的近期療效。常用的抗癌藥物有5-氟尿嘧啶、平陽霉素、順鉑等。
對于晚期鼻咽癌可用放射與化學藥物聯合治療。有文獻報道:聯合治療的效果明顯優于單項治療。
適應證非主要治療方法
僅在少數情況下進行。其適應證如下:鼻咽部局限性病變經放療后不消退或復發者。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放療后不消退,呈活動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發灶已控制者,可行頸淋巴結清掃術。
禁忌證
有顱底骨質破壞或鼻咽旁浸潤,腦神經損害或遠處轉移。全身情況欠佳或肝腎功能不良者。有其他手術禁忌證。
有干擾素誘導劑,植物血凝素—瘤苗等。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鼻咽癌治療首選放射治療,輔以手術,化療和中醫保守治療。鼻咽癌的治療方案已經比較成熟,多數有效,而且可以輔以人參皂苷RH2提高治療成功率,減少腫瘤的復發轉移。中西醫在治療腫瘤上各有所長,故治療鼻咽癌必須做到發揮中西藥各自優勢,堅持長期治療,寬舒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治療,增加飲食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