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16 11:11:52 編輯:本站整理 469
黃疸通俗的說便是皮膚與眼睛等部位會出現明顯的黃色現象,成年人與新生兒都會出現這種現象,不過新生兒如果出現以上現象就需要特別 的護理與治療,以下為詳細的黃疸相關資料。
所謂黃疸,是指膽紅素因為某些原因,進而在血液間及體內組織間增加之情形,正常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為1mg/dl,當膽紅素質在1mg/dl到2mg/dl時,會出現皮膚及眼睛未呈現黃色的潛在性黃疸。而當膽紅素質超過2mg/dl 以上時,就會在眼睛的結膜,口腔粘膜,皮膚等部位出現明顯黃色的現象,稱之為顯性的黃疸。一般新生兒,都有膽紅素值升高的情形,在出生后一至二天內出現,稱之為生理性的黃疸。
可能是先天性的疾病,或者是后天性如輸血,敗血癥,虐疾,白血病,藥物所造成的溶血性的黃疸。
溶血性的黃疸,主要是因為紅血球遭到破壞,產生自體的異常情形,最后造溶血性的生理現象,因為其所增加的膽紅素,肝細胞沒有辦法完全的處理,就形成了黃疸現象的出現。
可能的原因為肝臟的病變,口急性或慢性的肝炎,中毒性的肝功能障礙,肝硬化等情形。
當這些原因造成肝功能的受損時,就會使得肝細胞之膽紅素較難被攝取與再利用,因此造成膽紅素的增加,形成黃疸之情形。
酒精,肝炎病毒,或者是過敏性的藥物,都有可能造成膽汁郁積性的黃疸,這是因為肝內的毛細膽管等的障礙,最后使得膽紅素無法正常的排泄于膽汁之中,就造成膽汁郁積性的黃疸。
當肝管,膽囊,或總膽管發生結石的情形時,或者是發炎,腫瘍,膽道閉鎖,膽管囊腫等病變時,都有可能造成黃疸情形。因為肝細胞所排泄于膽汁中直接膽紅素,因為阻塞的原因而無法排泄于腸道之中,最后逆流于血液,產生黃疸之情形。
如母子血型不合,Rh因子不合,都有可能造成黃疸。另外體內的酵素缺乏,如GT-6-P-D缺乏,或者是葡萄糖甘莓缺乏,也都會造成家族性的黃疸癥狀出現。
一般而言,黃疸最容易出現的部位為眼球結膜的部份,眼睛呈現黃色是最明顯可見的黃疸癥狀。
同時口腔粘膜,顏面也都會較快出現黃色的情形,臉部會比胸部早,胸部又會比四肢早出現泛黃的情形。若真的連四肢都出現黃色,足見其已是十分嚴重的黃疸。
黃疸會有全身倦怠,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脹痛感,右側肋骨部位疼痛,身體的瘙癢感,或者是輕微的發燒情形。
如果是屬于閉鎖性的黃疸時,則會出現灰白色的粘土便,也就是含脂肪量豐富的脂肪便,以及濃茶褐色之尿液。
維持黃疸病患精神上的安寧,環境上的舒適,臥床休息,都可以減緩疼痛的情形。
高蛋白,高熱量及高維他命的飲食,但若有肝性昏迷時,則需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同時也應該選擇比較優質的脂肪,水份及鹽份都要有所限制,當然最好可以配合禁煙及禁酒,因為酒精會造成肝臟的負荷,而尼古丁也會增加在肝臟的負擔。
高纖維的食物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可以預防便秘的情形出現,因為便秘是肝性昏迷的一個誘因之一,所以需要特別加以預防。
如照光治療法,換血,導管引流等治療方式。
一般新生兒膽紅素值都會比較高,當超過5mg/100ml時,黃疸便會出現于眼睛結膜,指甲床及皮膚上面。
通常在出生后二到三天出現,膽紅素的濃度,足月兒不超過12mg%,早產兒不超過15mg%,黃疸癥狀消失的時間,足月兒是一周內,早產兒是二周內,膽紅素值恢復正常的時間,足月兒是三周內,早產兒是四周內,符合以上所述的,即為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
只要是膽紅素值超過生理性黃疸的范圍時,都是屬于病理性的黃疸。
哺喂母乳的新生兒,因為母親體內的黃體脂莓會抑制尿甘酸轉移莓的作用,進而影響到膽紅素的結合,就會因此而造成新生兒的間接膽紅素增高,黃疸的時間也會因此而比較長,比較容易發生。
當新生兒的間接膽紅素超過20-25mg/100ml時,便會通過腦血屏障,在腦基底及海馬處染成黃色,造成腦部組織的損傷。
如德國麻疹,B型肝炎,水痘帶狀泡疹病毒怠染等,或細菌及寄生蟲感染。
可分為ABO血型不合與Rh因子不合兩類。
可能產生病理性黃疸之血型配合是:母親O型,嬰兒A型或B型,母親A型,嬰兒B型或AB型,母親B型,嬰兒A型或AB型。
如蠶豆癥及葡萄甘酸莓缺乏。
如總膽管閉鎖,膽汁栓塞,肝內閉鎖等疾病。
使用的藥物若會與膽紅素競爭與白蛋白結合時,也會造成黃疸。
喂母乳的嬰兒在出生后第四天開始慢慢增加,到第十天至第十五天到達最高峰,如果繼續喂母乳,可能需要三到十二周膽紅素才會恢復到正常值。
如海洋性貧血,紅血球細胞酵素缺乏,遺傳性圓紅血球癥等。
如維他命K等藥物,或者是會引起G-6-P-D缺乏之藥物或化學制劑。
如出血,血腫及瘀斑等外癥造成之溶血。
如先天性的巨結腸癥,腸阻塞癥,幽門狹窄,腸道閉鎖等先天性的疾病。
如半乳糖血癥,先天性甲狀腺機能過低,腦下垂體機能過低等。
一般的生理性的新生兒黃疸,多使用光線療法,也就是俗稱的照光,光線療法主要是以燈光照射嬰兒皮膚,以便將脂溶性的未結合的膽紅素改變其構造,將其分解為對腦無毒性的產物光學膽紅素,使它易于溶于水中,而且比較容易快速的經由膽汁或尿液中予以排出,同時也可以經由照光而刺激及增加肝臟對膽紅素的排泄作用。
1.不需要特別的醫療訓練,一般的護理人員都可以操作。
2.經濟實惠。
3.對嬰兒的傷害性及危險性都比較小。
對于降低嬰兒血中膽紅素的質,相對其他治療而言,是比較緩慢的,同時也只局限于光照射的到的部位。
對于血中膽紅素的量比較高,或者是膽紅素值上升的比較快的情形下,對于預防嬰兒腦部受損時的效果相對的也是比較差一點的。
1.可能會有嗜睡的情形出現。
2.嬰兒可能會產出綠色的稀便。
3.嬰兒的體溫可能會比正常為高。
4.嬰兒可能會產生深色的尿液。
5.因為帶眼罩,會造成嬰兒比較激動,不安,易哭,因此會有吞入空氣因而腹脹的情形。
6.皮膚若過度照光可能會產生脫水的情形。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