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26 11:38:35 編輯:本站整理 490
為什么腹痛會不停的疼痛?治療了卻老是不見好轉?這是什么回事呀?最近,有位20多歲的年輕男性患者,就因為腹痛,老不好去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患了克隆氏癥,之后給予他開了一些治療的藥物好有所好轉,患了克隆氏癥是什么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克隆氏癥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癥,廣義的腸道炎癥包括了所有發生炎癥反應的腸道系統疾病,這些疾病包括病毒或細菌的腸道感染、缺血性腸炎,以及毒素或物理因素引起的腸道傷害。目前稱之為腸道炎癥是專指潰瘍性大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癥( Crohns disease )。這兩種發生的原因至今仍然不明,基因,感染,免疫失調及壓力等因素都可能相關。
此類疾病在歐美較為常見,東方國家的發生率較低,但近年來,全球的發生率及盛行率均有上升的趨勢,而潰瘍性大腸炎又較克隆氏癥常見,它們都好發在年青人身上,主要以二十歲到四十歲的成人為主。
潰瘍性大腸炎主要是侵犯大腸黏膜,而克隆氏癥主要是侵犯小腸,但也有四分之一病例侵犯大腸,其發炎浸潤會侵犯腸道各層,甚至侵犯到腸道外的腹膜及淋巴結。在腸內的變化是呈跳躍性的,直腸多不被侵犯,因全層腸壁的發炎反應,容易發生膿瘍,腸道狹窄及廔管等合并癥。
它們在臨床上的表現與其侵犯的范圍與程度有關,潰瘍性大腸炎常出現血便與里急后重的癥狀,而克隆氏癥主要癥狀是發燒,腹痛與腹瀉,并常伴隨一些肛門的合并癥,如肛裂,廔管,膿瘍等情形。此外,腸道炎癥也常伴隨許多腸道外癥狀,如貧血、凝血疾病、肝炎、結節性紅斑、關節炎、舌炎與虹彩炎等。
在慢性腸道炎癥的診斷上,大多先是一個排除式的方式,病史是一個最重要的依據,懷疑的病例才可能做后續的鑒別診斷與檢查,尤其克隆氏癥主要是侵犯小腸,對于檢查小腸疾病的診斷方法,例如小腸鏡或膠囊內視鏡,不是技術上困難繁瑣、就是花費不貲,因此若不是對臨床癥狀有所警覺、高度懷疑,大部分的醫師很少會主動去確認這一個發生率極低的疾病。
大部分慢性腸道炎癥的患者都是以內科冶療為主,主要的藥物以含有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成份的藥品治療,其作用的模式被認為是腸道中5-ASA對于腸道粘模有直接抑制發炎的作用,因為口服的5-ASA會受胃液的破壞,是以一些不同藥物之主要差別僅在保護5-ASA 不受胃液破壞的方式不同而已。
對于克隆氏癥的治療是以能在小腸釋出5-ASA的藥物為主,對于嚴重或治療效果不佳的病患,有可能再合并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等治療。至于外科治療的適應癥最常在發生腸道狹窄、膿瘍或廔管時;外科治療盡量只做局部性病灶切除,以免犧牲太多的小腸,成為短腸癥而導致營養不良,甚至不能存活。
克隆氏癥是一種慢性病,常不能根治,需要長期持續服用藥物以維持臨床癥狀的緩解,為了「腸」治久安,在此還是要提醒克隆氏癥的患者,除了定期追蹤,更要配合醫囑,不要貿然停藥。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