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16-08-23 10:42:08 編輯:5號網-xweiyi 669
在酷熱難耐的夏季的尾聲就將迎來秋天的季節,在這個日子里人們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習俗,其中“貼秋膘”是各地習俗常聽的一個名詞,貼秋膘是什么意思?貼秋膘的來歷是什么?
什么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
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
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中醫認為,貼秋膘一定要因人而異、因人而補。
實熱體質的人代謝旺盛,產生的熱量多,經常會臉色潮紅、口干舌燥。濕熱體質的人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干,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痰濕體質總體特征為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征。這三類人,如果盲目貼秋膘,會越貼越難受。
更不宜吃涮羊肉、鹿肉等益陽之品,要采取平補、慢補的方式。如果確有氣血虧虛的現象,也應該以五谷為主、五畜為輔,慢慢平補,從而達到體內健康態。
貼多了會生痘痘、便秘,或者加重氣滯,氣滯久了會造成血淤、手足心熱、口燥咽干。
(:)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