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17 15:49:14 編輯:5號網-qiwen 0
現在已經快到月底了,這就證明這一年又要過去了,馬上就要到元旦的時候了,過元旦的時候有什么風俗?元旦到了就意味著過年了嗎?
事實上,說起元旦節,其實還要追溯自三皇五帝時期,話說當時堯帝勤政為民,一生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不過堯的兒子是個沒出息的,堯就沒有把部落傳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堯在死前,也叮囑舜要把位子傳給德才兼備的人,在這之后,舜又把位子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事實上,這幾位首領都對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后來人們把舜祭祀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稱為“元旦”,這就是元旦的由來。
到了近代,也就是1911年,當時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從民國元年開始,就決定使用公歷,并規定陽歷1月1日是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后來,民國政府又把農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這就是近代中國元旦的來歷。
那么,元旦節都有哪些習俗?
1、在元旦節這一天,一般都會舉行集會活動,比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年來大多數人會因為元旦的假日去旅游、聚會等節目。
2、在元旦節這一天,人們都會吃湯圓或者水餃,家人團聚一堂,吃著熱騰騰的水餃,雖然一切都很簡單,但是節日的氛圍卻非常濃厚。事實上,這也是與家人團聚的一種方式,借著節日的機會多與家人朋友相聚。
不是過年,元旦是1月1,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后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后一頓飯),年飯以后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元旦不是中國傳統節日,而是法定節日。同時元旦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新年。中國歷史上的“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從漢武帝起,規定陰歷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新中國成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
是法定節假日,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中國歷史上的“元旦”之名稱指的是夏歷(陰歷,又稱農歷)正月初一,有現存文獻記載的“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
亥革命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或“公歷年”。“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具體所指也不盡相同。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