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15:05:32 編輯:5號網-qiwen 0
每當到某個節氣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現象,聽說在夏至這天的時候是白天時長最長的一天,這是不是真的?夏至節氣時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
夏至就是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這天之后,白晝的時間就會慢慢減少。
夏至是炎熱的夏天的開始,夏至過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是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期。這段日子里,炎熱使地面大量蒸發水份,產生對流,致使雨水增加,所以說在夏季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雷雨天氣。
古人通過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了“夏至無雨熱死人”的傳言。他們認為夏至當天沒有下雨,那么未來這段時間降水量肯定很少,沒有雨水來降溫,氣溫絕對會持續上升,所以才有三伏熱的說法。
夏至北極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出現極夜現象。意思是天很早亮,夜晚很晚才來臨。夏至日過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夏至日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是最高的。但并不意味著這是一年天氣中最炎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還在繼續。大概到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一個月才是氣溫最高的。夏至這天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晝最長,越往北越長,夏至以后陽光直射地面南移,白晝一天比一天要短。一般夏至的時間是在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交節點,也就是在公歷6月21——22日交節。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而且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我們不僅要注意暴雨天氣,還要預防器物發霉,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祭神祀祖
在古代對這些儀式感很強烈,好像大多數的傳統節日有這種祭祀,這是因為夏至到了,也是該收麥子的季節了,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這個時節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風俗,人們用這種方式來祈求平安,希望有個大豐收,更希望祖先們給保佑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愿望!也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天的五谷豐登”,因此,把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中。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稱人
這是一些民間的風俗,在不少地方都有,說夏至稱人可以知道肥胖,更可以起到大吉大利。甚至地方俗稱是“稱人節”,為此還有著“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等的忌諱。
給牛改善伙食
這是山東臨沂一帶流行風俗,牛在古代是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大多數農活全靠它了,因此這天,就給牛煮麥仁湯喝,據說牛喝了身體壯,能干活,不流汗。還有民謠作為證據:“春牛鞭,紙牛漢(公牛),麥仁湯,紙牛飯,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哈哈,和人差不多了。
“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為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發生在公歷的6月21日或者22日,夏至是24節氣之一。夏至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這一天的時候太陽會直射北回歸一線,而在這一天是中國乃至北半球的白天最長的時候,過去這兩天之后,白天會一點點的縮減,也就是說夏至代表了夏天正在一天天的過去。而夏至之后,降雨天會越來越多。夏天的開始其實是立夏,夏至是六月,雖然是中間時候,但是卻并不是最熱的。
夏至并不是最熱的時候,最熱的時候其實是七八月份,針對中國的溫度來說看,中國最熱的時候其實是在七八月份,之后才是六月份。而且不同的地區,溫度也是不一樣的,一般是北方溫度更高一些,非沿海城市溫度更高。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