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4 11:01:07 編輯:本站整理 779
老馮最近老是肚子疼,跑去醫院檢查后發現膽囊里有幾顆“石頭”,醫生建議把膽囊給切了,這可嚇壞了老馮:“你說我這身子骨硬朗得很,不過就是幾顆破石頭罷了,不用非得把“膽”給切了吧?這男人沒‘膽’可不太好吧......”,下面5號網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膽結石該不該切?要看病情嚴重程度。
第一、防止結石、息肉等疾病復發
100多年來,有不少醫生也曾試圖不切膽囊,只是取出結石。然而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術后有大量的病人復發結石。
對于膽囊結石為何會復發,德國一代名醫Langenbuch 1882 年創立的“溫床學說”備受推崇。他認為已經長了結石的膽囊本身就容易產生結石,單純的取石術是無法徹底地治療膽囊結石的,術后復發率>90%。因此,他提出了“切除膽囊不僅因膽囊內含有結石,而且還因為它能生長結石”的論斷。
當然,新時代的保膽取石技術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膽道鏡等新技術應運而生,能夠保證完全、徹底的取凈膽囊結石 ,防止結石的殘留 。然而,一次“打掃”干凈不代表一勞永逸,相當于治標不治本,術后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復發。
第二、減少炎癥的刺激,預防癌變
膽囊由于結石的刺激,常常伴有慢性炎癥,兩者互為因果 ,使病灶逐漸進展,若不切除膽囊,如此反復發作,不僅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負擔,也容易使病情惡化,最終導致癌變。
一般來說,無癥狀的膽囊結石一般不需要預防性手術治療,對于有癥狀和(或)并發癥的膽囊結石,應及時手術:
①結石數量多及結石直徑≥2~3cm;
②膽囊壁鈣化或瓷性膽囊;
③伴有膽囊息肉>1cm;
④膽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膽囊炎;
⑤兒童膽囊結石:無癥狀者,原則上不手術。
若出現下列情況時,也常常考慮手術治療:口服造影劑時膽囊不顯影;年齡大于 50 歲的女性患者、膽囊頸部嵌頓結石;膽囊萎縮;以往曾行膽囊造瘺術等。
對于一些有膽囊結石的老年人,盡管沒有癥狀,膽囊也沒有合并其它的病變,也不建議保膽取石 。這是因為,在60-70 歲以后,人的體質已大不如前,心肺功能等也差了不少 ,當膽囊炎發作的時候再急診手術,手術風險就會顯著提高,術后恢復效果也不滿意。
第一、避免高脂飲食后消化不良
膽囊具有儲存、濃縮和收縮的功能,還具有復雜的化學和免疫功能。膽囊能將稀薄的膽汁濃縮近30 倍,儲存于膽囊。當吃油膩的食物時,膽囊便將膽汁排入腸道參與消化。當膽囊被切除以后,人體很容易發生消化不良和返流性胃炎。
有部分患者切除膽囊后,進食高脂飲食時,身體已經不能按時釋放高質足量的膽汁幫助消化,發生腹脹、腹瀉(又稱“脂肪瀉”)等消化不良的癥狀。
第二、減少膽管結石的發生率
膽囊切除后,膽囊的石頭沒了,然而,膽管結石的發生率卻增高了,這可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相比于未切除膽囊患者,切除膽囊患者膽總管結石的發病率高了一倍。
如此一來,膽囊切除雖然避免了術后膽囊結石復發,卻招來膽管結石的“災害”。更不幸的是,這些膽管結石往往比膽囊結石鬧得更“兇”一些。
第三、保膽取石技術的不斷進步
新時代的保膽取石技術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膽道鏡等新技術應運而生,能更完全、徹底的取凈膽囊結石,防止結石的殘留 。
取凈結石后 ,產生炎癥的刺激因素也隨之消失 ,使膽囊炎癥大大消退。
雖然現階段“保膽取石術”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治標不治本”,但術后飲食習慣的調理、避免結石產生的誘因等方法也可使之較長一段時間避免結石的復發。
保膽取石并非無用武之地,在以下情況中,保膽取石是首選:
①膽囊結石無合并化膿性膽囊炎;
②癥狀輕微的單純膽囊結石;
③膽囊多發結石,但 B 超檢測顯示膽囊壁厚度<6 mm;
④無右上腹部較大手術史,膽囊位置無異常;
⑤非萎縮性膽囊結石;
⑥兒童及青少年膽囊結石。
看了這些,您還在煩惱于該不該“保”膽的問題嗎?膽囊切或不切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意義都是不一樣的,臨床決策往往講究“個體差異”,重要的是在醫患溝通中能找到最合適的方式,既可治“身”病,又可治“心”病。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