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30 09:39:33 編輯:本站整理 450
不久前我們看到一篇新聞報道,其中有說到了位中午婦女喝了三年的豆漿突然發現自己患了乳癌,而在檢查的時候便發現她體內的雌激素是常人數倍。
每隔一段時間媒體就會報導喝豆漿導致乳癌的消息,并直指其中的類雌激素就是罪魁。不過,三不五時又有一些文章指出豆漿中的類雌激素具有預防乳癌的效果,令民眾莫衷一是。
營養基金會執行長、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認為,以豆漿而言,「量」的概念很重要。「一天喝一杯豆漿,約260CC絕對是可以的,但當水喝就不行了,」她說。吳映蓉指出,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是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或稱「類」雌激素,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削弱人體內真正的雌激素的功能,進而減低雌激素刺激乳房細胞,有預防癌變的風險。
至于在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身上,若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反應(ER +),則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會與體內的雌激素競爭細胞受體,降低乳癌細胞受到真正雌激素的刺激,吳映蓉解釋。
醫院乳房外科與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許勎也指出,「豆漿中的雌激素跟人體的雌激素結構類似,可以占據體內雌激素的受體,雙向調節,(跟人體內的雌激素)是競爭的角度,」因而使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
《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就曾在2009年刊登了一篇針對中國大陸5千多名乳癌患者的研究,發現攝取黃豆制品與乳癌的復發率呈現反比。專門研究大豆異黃酮、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則是指出理論上,植物來源的雌激素可對人體扮演「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的角色,對于人們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具有調節的功能,這也是為何一些研究建議更年期婦女以豆漿補充荷爾蒙。不過,吳映蓉提醒,異黃酮在體內的作用一邊是保護,另一邊卻要當心它「反客為主」。
「當體內的(類雌激素)濃度高到一定的程度,身體會被蒙騙,以為它就是身體里的雌激素。于是,量太高時才會成為問題,」她說。至于大豆異黃酮的量要高到什麼程度,才會對身體有負面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科學的研究才能確定。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則是在2014年發現,高劑量的異黃酮有開啟腫瘤生長基因的風險。研究人員對140名剛接受過乳癌手術的患者進行實驗,發現每日服用52克濃縮大豆蛋白補充品,即約四杯豆漿的受試者中,其體內有數個促進腫瘤生長的基因被開啟。
醫院營養室主任鄭金寶也認為,過多的異黃酮仍然有健康上的疑慮,不過「除非是異黃酮做成濃縮膠囊」,否則一天一杯約240CC的豆漿不須特別擔心。最后,許(鬲文)勎指出罹患乳癌并沒有單一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如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的影響。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