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7 09:24:09 編輯:5號網-qiwen 1496
寒食節可能知道的人比較少,但是它也是屬于我國的傳統節日的,這個寒食節它是怎么來的,在當天有什么樣的風俗活動?所謂的寒食節具體是指的哪一天呢?
寒食節的來歷: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成為“晉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節的風俗有:1、拜掃祭祖;2、吃冷食;3、踏青郊游;4、插柳等。
1、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2、吃冷食:為追憫先賢之情,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
3、踏青郊游:寒食節也叫踏春,始于唐宋。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們結伴到郊外去踏青。《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了踏青的場景:“歲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
4、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后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不是指清明節。在古代,唐朝之前,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定在冬至后的108天,之后為清明,后來逐漸演變,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融合,大部分地區是在一起過的,不排除一小部分地區別樣的風俗。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