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09 16:40:35 編輯:本站整理 2393
對于長江三鮮,只想說古人比我們有口福,至少現在長江鰣魚已經幾乎滅絕了。那么,鰣魚和刀魚哪個貴?長江三鮮哪個最貴?
比刀魚還貴的長江鰣魚一條能賣上萬元,魚鱗比肉還貴、鮮美十足。
張愛玲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古往今來,鰣魚飽受美譽,令無數食客神往。它因“魚肉細嫩,富于脂肪”而聞名,素有“魚中之王”的美稱,是江鮮名肴之一,同時與刀魚和河豚并稱長江三鮮。
鰣魚秀而扁,鱗白如銀,肉中多細刺,唇邊多米點。其肉厚,味道鮮美。蘇東坡有詩:“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將鰣魚的雍容華貴、肥腴醇厚表達得淋漓盡致。
長江鰣魚因為珍稀和美味,從漢代開始,士大夫階層就將其認為是“南國佳品。東漢名士嚴子陵,難舍富春江垂釣之趣、鰣魚之美,婉拒漢光武帝劉秀的徵召,挈妻攜子,隱居富春江畔,耕作垂釣、終老林泉,傳為千古佳話,鰣魚從此名滿天下。但是它進入文人視野,成為騷人墨客吟詠對象,則是宋以后之事了。
到了明清兩代,鰣魚不僅僅是席上珍品,還成了被列為皇室貢品,因而鰣魚也成為社會等級和身份的象征。《金瓶梅》中就提到了”糟鰣魚“:”……落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磁盤,盛著一盤紅馥馥柳燕蒸的糟鰣魚,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寥寥數語,已足夠讓人垂涎。
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它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它那么得人喜歡的原因。
長江三鮮是指在中國長江下游水域中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由于大量捕撈,長江中的鰣魚已經基本絕跡,而刀魚的產量也急劇下降,價格頗為昂貴。河豚,天生含有劇毒,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
長江三鮮,指的是刀魚、鰣魚、河豚,都屬長江洄游魚類,咸淡水兩棲,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產卵繁殖后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腴肥,且營養豐富。
刀魚因上市最早,且鮮美無比,故列三鮮之首。宋朝劉宰曾設刀魚宴餞別友人,并賦詩”芼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贊刀魚味美。刀魚味美不僅在于肉質細嫩爽滑,腴而不膩,且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磷脂和維生素,所以吃刀魚不僅能飽口福,還能養生。《本草綱目》中就有用刀魚治痔瘺和補氣的記載,而民間也常將刀魚作益氣活血之用。
”魚中之王“鰣魚。鰣魚除富含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當然,”魚中之王“的美稱同樣認可了鰣魚的美味,所以俗語稱”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
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特別的當屬河豚,它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粘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
鰣魚是春季最后的江鮮,是長江中出了名的美魚。古人將黃河鯉魚、伊洛魴魚、松江鱸魚和長江鰣魚封為中國四種最美麗的江魚。而在長江鰣魚中,濱江臨海的南通的鰣魚因其脂肪多,肉嫩味美,滑溜細膩,肥腴醇厚,為其它地方的鰣魚所不及。
與”刀不過清明“不同,品味鰣魚最好的時間在端午。據《本草綱目》記載:鰣魚”初夏時有,余月則無“。江海一帶漁民也有”清明早,芒種遲,立夏小滿正當時“一說。每年春夏之交,鰣魚自海溯江產卵,初入江時體內脂肪肥厚,肉味最為鮮美。鰣魚產卵后,順江而下入海,稱為響魚。鮮肥消失,味道就差遠了。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