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13 10:26:22 編輯:5號網-lkn 648
寒食節的傳統習俗是當天不能用火,所以很多戶人家,都會提前一天用火燒好食物。不少人困惑了,寒食節只能吃冷的食物嗎?關于,寒食節只能吃冷的食物嗎?寒食節一定要吃冷食嗎?5號網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
寒食節的傳統習俗是,只能吃冷的食物。寒食節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后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將五谷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寒食節的習俗就是禁煙火,只吃冷食。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1、馓子:
在這個遠離油炸食品的時代,馓子成功的活了下來,這不是個意外,而是它真的香脆味美!“古時每逢寒食禁火之時便被百姓當干糧食用,所以又名寒具。現如今南北方的馓子也存在些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
2、棗糕:
要是說馓子你真沒吃過,也是有可能的,但這棗糕可謂是寒食里最為流行、普遍的食物了。據記載,早在唐朝就有了專門售賣棗糕的店鋪。而宋人還生發出新意,在寒食之時用柳條將“飛燕形”的棗糕串掛起來,插于自家的門楣上,名為“子推燕”。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3、青精飯:
青精飯也許在北方并不是常能吃到,尤其還是作為寒食節的食品,吃到的機會更是渺茫的“狠”。不過,別看這青精飯有點青的發黑,給人一種黑“過頭兒”的感覺,但是!重點是但是之后,它真的好好吃啊!口感清甜、糯軟,除此之外,吃青精飯的好處么,有人說可以輕身名目、烏發駐顏。連詩圣杜甫都嘆道“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真是百草也多情,意濟蒼生啊!
4、寒食粥:
說到寒食節,那肯定離不了寒食粥了。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不要小瞧了這小小的一碗冷粥,能夠理氣益氣、調節脾胃虛寒,有了它也就讓“寒食冷宴”兼具了美味與養生。
5、清明果:
清明果是在清明節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元宵,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干等。別看這“果子”顏色綠油油的,吃起來那味道可是夠味夠過癮。而且還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是寒食的不二之選~
6、飲黃酒:
寒食再好可畢竟吃到肚里也是“可涼可涼咧”,于是“寒食節,飲黃酒”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溫性的黃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可算作是暖胃養生飲食的代表之一了。何況,“無酒不成席”,一場完整的寒食宴豈能少的了酒。追思故人,交談席間,黃酒不僅是寒食節中的吃食,更是成了一種情感的寄托與宣泄。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