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6 15:34:40 編輯:本站整理 4463
很多地方對于端午節女兒回娘家的說法存在著迷信。那么,端午出嫁女兒能回娘家嗎?端陽節能在娘家過嗎?
在我國許多數地方都認為端午節應當回娘家。 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叫做歸寧,也就是回娘家。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端午節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機會。所以人們也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雖然都是回娘家,但各地的回法卻是不一樣的。
北京: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載當時北京習俗:自農歷五月一日至五日,人們把自家的小姑娘打扮得盡態極妍。而已出嫁的女兒也都在這期間歸寧——回娘家。
蘇州:婦女端午節要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回娘家,稱為“躲午”,就是讓孩子躲過端午節的邪氣。
湖北:有母親帶孩子去外婆家“躲端午”的習俗。這是婦女回娘家的一個重要目的,當然更加重要的目的還是社會交際。在湖北秭歸民間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說,端午節甚至比春節還隆重,已婚女子要帶著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見父母。他們或步行,或坐轎,或騎馬,或坐船回娘家,與娘家人團聚過端午。女兒娘家的父母要準備好酒菜,并邀請來親朋好友,一起度過一天的快樂時光。
成都:婦女也帶孩子回娘家。行前,給孩子掛上香包,又帶上婆家的禮物出發。在娘家吃午飯之后,帶著娘家回贈的禮物,返回婆家。實際上,她代表婆家與娘家之間進行了一次禮尚往來的禮物交換。
武漢:舊俗是五月初六回娘家,比別處晚一天。
在山東一帶,有流傳著端午節不能回娘家的說法。他們認為過什么大節婦女都不讓回娘家,正月十五還不讓見燈還要「躲燈」。有網友認為,由于山東一帶受到孔子的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刻,傳統的思想一直延續至今。甚至有些女性朋友聽到婆婆說出“吃了娘家的端午粽,全家死得都不剩”這等駭人聽聞的諺語。
這些順口溜中,不可否認有許多迷信的說法。但是長輩們觀念已經迷信了多年,想馬上改觀非常困難。
如果端午節想回娘家的女性朋友,而又被勸阻說端午節是不能回娘家的。這些女性朋友們,盡量多與婆家和娘家溝通,溝通前可適當先賣乖討好一番以提高成功率。其實講究傳統的老人家通常耳根子比較軟,只要平時多些溝通,相信長輩們都會給予理解。切莫強制與家人頂撞,反而在團圓的節日里傷了和氣。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帶,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3、忌惡日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4、避五毒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癩蛤蟆)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無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 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