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31 08:22:24 編輯:5號網-linyin 0
艾灸是一種對我們身體有著非常多好處的理療方式,而很多人會用艾灸來排寒氣,但是有些人不知道寒氣是否排出了,那么我們便要了解一下艾灸排寒氣的感覺?艾灸后寒氣從哪里排出?
出現身體發潮的癥狀。就是在艾灸的時候,感覺出汗,灸后出汗,這種現象有可能會持續幾天或更久。做艾灸的時候可以起到活血化瘀和除濕的功效,在陰虛氣虛的時候可以做艾灸來改善。當有的人出汗一個階段后,開始起紅疹,硬疙瘩,這也是排毒的一種表現。排尿特別多這也是從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種表現,此時應該多喝水,沒有關系這些反應慢慢都會消失的。寒濕重的人會出現四肢冰涼、肌肉酸疼僵硬、關節酸痛、頭重腳輕、臉色暗沉、便秘、體乏無力、口干口苦口臭、困乏嗜睡、食欲不振等現象,而艾灸后排出寒氣的話,人會感覺溫熱、身體輕松、食欲消化變好、精神抖擻、排便順暢等。
通常在艾灸后體內的寒氣會通過皮膚排出來。人體在艾灸時體內的陽氣被激活,促使機體發汗,從而使汗液與寒氣一同排出體內,所以在艾灸后不可以立即洗澡,防止受涼受風,進而引起感冒、發燒等疾病。艾灸是中醫的一種理療方法,適當的艾灸能夠緩解疲勞,促使機體恢復元氣,是一種保健養生的方式。若體內的寒氣較重,還可以通過跑步、泡澡、爬山、汗蒸等方法促使寒氣排出。兩手和兩足是全身肢體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出邪氣的地方。一般來說,邪氣的來路亦即邪氣的出路。邪氣多數是從四肢,從肌表向軀干,向內臟侵入的。而排邪時,又會從來的路徑排出去。侵入人體的病氣常呈冷風(風)、冷汗(寒)、粘汗(濕)等形式從手足的八邪、十宣、八風、氣端和勞宮、涌泉等穴位排出體外。排病反應時,經絡內可能產生移痛反應。移痛時,病氣所經過處,常伴有痛、酸、脹、麻、癢等感覺。
艾灸能溫經驅寒,激發人體陽氣,適合體內有寒或陽虛有寒的患者。人體白天陽氣比較盛,所以最好白天做,特別是上午更適宜。晚上盡量不要艾灸,因為晚上人體陰氣上升,應該養陰,如果晚上艾灸的話,人體陽氣過盛,容易使人興奮,影響睡眠,同時也能損耗人體陰液,特別是陰虛的患者,能夠加重其陰虛的癥狀。同時夜間艾灸汗孔打開,更容易受寒受涼。艾灸的時間一般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是合適的,半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讓身體完全感覺到熱,這個時候才能表現出艾灸真正的功效,如果艾灸的時間比較長的話,那么是有可能導致身體水分流失比較快,從而容易口渴,而且還會讓身體比較容易疲勞,這樣就會導致適得其反了。
艾灸一般十到三十分鐘為宜,主要還是看艾灸的天氣、艾灸的范圍與部位、應用艾灸所要達到的治療目的等因素為時長考慮基準。如天氣干燥,艾灸時間不宜過長,不宜超過半小時,若屬潮濕的寒冬或早春,艾灸可以適當延長時間;艾灸若想達到治療效果應結合穴位,每個穴位艾灸時長應不少于五分鐘,最好十到十五分鐘,但總艾灸時長不可過長,因此需要辯證取穴或臨近穴位同灸;若艾灸的目的是解表祛寒,則重病即止,患者感到汗出、身輕即可,若艾灸的目的是為了溫中暖宮,則應以熱力透達臟腑內里為最少時長。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